比亞迪入局裂解爐賽道:自建回收體系引發供應鏈強震
? 2025年初,比亞迪的一項新專利授權在電池回收行業掀起波瀾,該公司研發的“疊片極芯回收裝置”不僅優化了電池拆解工藝,更透露出一個關鍵信號:比亞迪正加速布局裂解爐核心技術,試圖構建從電池生產到回收的閉環體系。這一動作直接沖擊了傳統裂解爐廠商的市場格局,并可能重塑全球動力電池回收產業鏈。
比亞迪的這項專利顯示,其疊片極芯回收技術能jing準裁切極芯,減少極片損傷,提升回收率。但更值得關注的是,該技術適配高溫缺氧裂解工藝,意味著比亞迪可能已掌握裂解爐的核心溫控技術與氣體循環系統。此前,裂解爐市場由邦普循環(寧德時代系)、華友鈷業、北斗機械等企業主導,專注于大規模集中式的回收生產線。而比亞迪的入局,帶來了兩個顛覆性變化:①分布式裂解方案:比亞迪計劃在4S店、換電站部署小型裂解設備,實現“就地拆解-裂解-黑粉回收”,減少運輸成本與an全風險。②直接修復技術:不同于傳統裂解爐將正極材料完全分解,比亞迪嘗試在裂解后原位修復正極結構,使回收材料可直接用于新電池生產,降低30%的再制造成本。這一技術路徑若成熟,將大幅削弱傳統濕法冶金廠商(如格林美)的市場份額,甚至倒逼裂解爐企業調整技術路線。
比亞迪并非唯yi意識到裂解爐戰略價值的車企。特斯拉早在2024年就收購了美國裂解爐初創公司Redwood Materials的部分股權,而寶馬、大眾則通過合資方式綁定歐洲回收企業。但比亞迪的激進之處在于:它不依賴第三方,而是自研裂解爐,確保回收材料優先供應自身電池廠。這一模式預計將引發以下連鎖反應:裂解爐廠商被迫轉型、原材料廠商加速整合、政策博弈加劇等。
比亞迪的裂解爐戰略,短期看是降低成本的手段,長期則是對下一代電池資源話語權的爭奪。當越來越多的車企效仿這一模式,全球電池供應鏈的權力結構或將重新洗牌——未來的贏家,或許不是擁有最多礦山的公司,而是那些能“讓舊電池高效重生”的企業。